在民主社會中,常聽到「執政黨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」這句話,因為他們手握公權力,執行政策、支配資源,影響國家發展方向。然而,許多人卻忽略了另一個關鍵:在野黨也必須接受監督——尤其當在野黨佔國會多數的時候——因為他們的行動能左右國家的未來。
1️⃣ 在野黨應該比執政黨更關心人民利益
在野黨身為「在野的政府」,理應時時站在人民的立場,監督執政黨的施政是否符合人民的需求。由於不必負擔行政責任,在野黨有更多與社會對話的空間,並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,而非僅僅為了反對而反對。當在野黨僅關注政黨利益,忽視民眾訴求時,民主的多元聲音便可能被壓抑,進而削弱國家競爭力。
韓國「燭光革命」便是一個經典案例。2016年,韓國前總統朴槿惠因「閨密干政」引發公眾強烈不滿。當時,部分在野黨選擇與公眾站在一起,積極推動國會對朴槿惠的彈劾案,最終促成了她的下台,展現了反對黨為民請命的精神。但相對的,若在野黨選擇作壁上觀或只是消極應對,則無法促成這一場影響深遠的政治變革。
2️⃣ 在野黨應該比執政黨更支持進步價值
由於在野黨的角色不受限於行政管理,他們理應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先鋒。無論是人權、環保、性別平權,抑或是勞動者權益等進步價值,都應該成為在野黨的優先關注點,藉此贏得年輕選民的支持。如果在野黨致力於迎合保守選民,反對一切改革甚至試圖走回頭路,這無疑與民 主的精神背道而馳,反成為阻礙進步的力量。
例如美國2018年的重大司法改革「第一步法案」,內容包括減少過度刑罰和改善囚犯的再融入計劃。此法案的協商過程中,民主黨議員發揮了關鍵的溝通作用,最終由共和黨川普總統簽署頒布,改變了美國司法。
3️⃣ 在野黨應該比執政黨更激進、更追求自由
相較於執政黨的「穩定治國」立場,在野黨本應具備更激進的批判性和改革性。因為不受行政權力的約束,他們能夠擁有更大的言論自由,推動政治議題的公共討論,帶動社會的思想進步。若在野黨趨於保守,甚至與極權勢力勾連,便容易淪為威權打手,失去制衡與改革的價值。
1980年代的台灣黨外運動正是這一論點的最佳佐證。當時的國民黨一黨獨大,而黨外勢力則在街頭上為言論自由和政治改革奮鬥。這些反對勢力不僅帶動了社會對自由的渴求,還為1990年代的台灣民主化鋪平了道路。如果當時的反對勢力選擇妥協,則可能無法促成台灣的自由化與民主化。
1️⃣ 人民要觀察黨籍立委的「行動紀錄」: 公民可以透過國會直播、議事紀錄、媒體報導,追蹤各黨立委的投票行為、議事發言,並記錄他們的承諾與實際行動。下一次選舉前,選民可以對比「承諾」和「行動」是否一致,這就是最有力的監督方式。
2️⃣ 媒體要保持中立、客觀報導:如果媒體只關注執政黨的問題,卻對在野黨的行為「選擇性無視」,這會導致監督失衡。媒體應該不分顏 色,揭露所有在立法院中的不當行為,無論黨派,這才是真正的媒體責任。
3️⃣ 大力推行「國會評鑑制度」:許多國家都有設立國會議員的公民評鑑系統,由非營利組織(NGO)或獨立智庫,依據議員的出勤率、投票率、發言內容,定期對議員表現進行評估,並公開數據,讓選民知道自己選出的議員是否稱職。台灣也有「公民監督國會聯盟」所推行的「立委評鑑」,提供民眾參考比較。
在民主制度中,監督執政黨固然重要,但如果放任在野黨,最終受害的還是全體公民。當在野黨成為「握有權力卻不受監督的反對勢力」時,他們的行動會影響國家的發展方向,甚至可能使國家陷入長期的政治僵局。真正的民主監督,必須面向「所有權力持有人」,不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,因為所有政治勢力都有腐化的可能。
🔥 問問自己:你是在監督政府、民意代表?還是只盯著特定政黨? 🔥
民主的真諦在於「權力不分顏色,監督不分對象」。唯有全民參與監督,才能讓所有的政治勢力不敢懈怠,為國家和人民謀求真正的福祉。身為一個 Team Taiwan 好公民,就讓我們一起監督國會、守護民主!
▶️ 邀請您支持松信民主行動協會,攜手為台灣的民主多添一份力量:https://songxin.oen.tw/
時事評論